威廉希尔williamhill开展“上海工业记忆:百年匠心寻迹”暑期社会实践

发布者:冀伟发布时间:2025-08-21浏览次数:10

    为感悟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辉煌历程与熔铸其中的“工匠精神”,20257月,英国威廉希尔官网“上海工业记忆:百年匠心寻迹”暑期社会实践团踏上寻访之旅。团队先后走进上海历史博物馆与上海工匠馆,在实地参观与沉浸式学习中,深刻思考新时代青年如何赓续这份宝贵的工业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。



回溯工业百年:从历史遗存中触摸城市脉搏

在上海历史博物馆,实践团成员开启了一场穿越百年的时光之旅。展馆以“古代上海”“近代上海”为主线,丰富的文献、实物与多媒体展示,生动勾勒出上海从江南小镇蝶变为国际大都市的壮阔图景。

馆内丰富的工业遗存尤其引人驻足:逼真的船只模型诉说着船舶制造业的变迁;斑驳的水车、手摇油墨机等机械,铭刻着早期工业技术的演进足迹;而那些进口的洋针、洋油、煤油灯、钟表及本土服饰,则无声见证了近现代上海工商业的繁荣与中外交流的频繁。凝视这些展品,成员们仿佛触摸到上海工业从无到有、砥砺前行的艰辛岁月,对“上海制造”深厚的历史底蕴有了更为具象的认知。

感悟匠心力量:从榜样事迹中汲取精神养分

上海工匠馆为团队成员揭开了“工匠精神”的时代内涵。展馆汇聚了上海各行各业杰出工匠的感人事迹与创新硕果。成员们了解到,这里展示的数十位优秀工匠(如航空领域的攻关者、精密制造的守护者等),无一不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、追求极致的典范,他们用行动生动诠释着“执着专注、精益求精、一丝不苟、追求卓越”的工匠精神。

当看到我校张淑平教授的事迹展板时,成员们倍感亲切与自豪。作为海藻生物制造领域的领路人,张教授数十年如一日,带领团队在多学科交叉的海洋生物产业中深耕不辍。从“鲜海带化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”等国家重点项目的突破,到提升国产岩藻多糖市场竞争力的多项核心专利,她的奋斗历程正是科研“工匠”“精益求精”与“追求卓越”的鲜活写照。张教授在科研与教学一线的坚守与创新,不仅彰显了“上理人”在上海工业发展中的积极贡献,更深深激励着成员们在专业道路上勇攀高峰。


展馆内,“国和一号”核电站、C919大型客机发动机、30万吨乙烯装置等重大工程与创新成果的模型巍然矗立。这些代表中国制造顶尖水平的展品,凝聚着无数工匠的智慧与汗水。通过多媒体影像、互动装置与场景还原,成员们沉浸式体验了不同工种的技艺魅力,深刻领悟到“工匠精神”并非高不可攀,它就蕴藏在每一位普通劳动者对岗位的坚守与对创新的执着之中。

践行青年担当:从实践感悟中明确传承方向

此次“百年匠心寻迹”之旅,是一次历史的回望,一次匠心的朝圣,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。实践团成员们围绕所见所感,展开了热烈讨论。

上海工业从近代筚路蓝缕到如今剑指全球科创中心,实现了“制造”向“智造”的跨越。无论技术如何革新,“精益求精、追求卓越”的工匠精神始终是其跃升的灵魂。

张淑平教授等优秀工匠的故事启示我们:非凡源自平凡,伟大始于坚守。作为上理青年学子,我们不仅要锤炼卓越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精神,更要学习张教授在细分领域深钻细研、将冷门做成热爱的定力。身处上海这座工业底蕴深厚、创新活力迸发的城市,我们当主动汲取百年工业记忆中的奋斗基因。未来的工程师、设计师、管理者,无论身处何种岗位,都需怀揣这份沉甸甸的“匠心”——对技术的敬畏、对品质的偏执、对创新的渴望、对责任的担当。唯有如此,方能在时代浪潮中接续奋斗,为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青春力量。


 “上海工业记忆:百年匠心寻迹”社会实践活动画上句点,但寻迹的终点正是传承的起点。在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厚重积淀与上海工匠馆的榜样感召下,实践团成员触摸到了这座城市跳动的工业脉搏,汲取了弥足珍贵的精神养分。百年匠心,薪火相传。期待这份寻访收获的“匠心”种子,能在我校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,在未来的学业与事业中,绽放出属于新时代的璀璨光芒!


供稿:杨洋